相信大家對石雕觀音像都不會陌生,它的造型獨特,我們常見的就是一面觀音像,但是也有三面觀音像,甚至是四面觀音像。其中有不少人會產生疑惑,為什么石雕觀音造像中,大多數是“以胖為美”呢?在現代這個流行“V臉”的時代,對觀音石雕像的造像,對始終保持“豐腴”的特征,產生了很大的疑問。

大理石南海觀音佛像
對佛教諸佛菩薩稍微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觀音菩薩在傳入中國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是保持著男相的形象,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觀音菩薩造像出現了男相和女相。從出土的文物可見,在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觀音菩薩,其實是以“秀骨清像”為特征的,與現在的觀音造像有著很大的差別,那時的造型還是身材修長,且多為男相。而觀音菩薩造像是如何從修長的身材,轉變為“豐腴”的造型呢?其實,中國唐朝時期成了最重要的轉折點。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國唐朝都是以豐肥、濃麗為審美取向的。在唐代鼎盛時期,豐衣足食,在民間會把“豐腴”看做是“健康”、“生育”的體現,這點從現在的老一輩人身上,也是可以看得出來的,豐腴壯碩的人是更受歡迎的。

漢白玉觀音雕像
從我們現代看到的觀音造像來看,他們的體態豐腴高貴、飄逸風動,形成了婉約嫵媚的“三段屈曲式”造型。這一造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轉型于中國的唐朝時代。據說在唐代菩薩的原型,大多來自于宮廷仕女,因為宮廷畫師接觸最多就是宮廷仕女,易于觀察宮苑女子的日常行止,所以就有了“菩薩如宮娃”的說法,這也是中國佛教藝術文化本土化的發展。而現在的石雕觀音造像,也是充分的體現了唐代流行的 “人物豐濃、肌勝于骨”的形式美感,由此,觀音菩薩的形象逐漸由男相轉向了女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