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墩是中國老式住宅四合院中建筑部分的亮點之一,是大門的重要構造和裝飾構件,是大門門檻兩端用來承托大門轉軸的石墩或木墩。通常多用于石材加工而成,所以稱之為“門墩石”。其傍于大門門框下,最初造型為長方體,如古時候的長方枕頭,在建筑學上又稱其為“門枕石”。門墩材質雖以青石居多,也有部分砂巖石。大戶人家以砂巖作為門墩的較少,一般用于房門,普通居民家里居多。無論是青石還是砂巖都是就地取材進行的藝術創作。門墩的結構分為兩大部分,以固定門口的門檻槽為分割點。門框內側部分結構較單一,一般為長方體或正方體。長方體上表面靠近門口固定處門檻槽的地方有個用來固定門軸的原型凹槽,稱其為“海窩”。門的底部與門墩內部上表面有一定空隙,是為了避免兩者相互摩擦。門框以外的結構比較復雜,期初是去固定院門的作用,為了防止大門晃動。同時又有防潮的功能,由于早起的木門墩容易腐朽,慢慢大部分地區將其制作材料改為石質。有些貧困家庭就用幾塊磚以其代替門墩防潮的功能。隨著建筑的發展,作為建筑大門門前的附設物之一具有一定的門面裝飾作用。
門墩是融實用與裝飾于一體的東方文化,它是中國農耕時代建筑藝術的產物,它是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寫照,它是農耕時代中國建筑文化的標記,它展示了勞動人民的聰慧與審美。雖然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土崩瓦解,但它的時代美、藝術美的精神將會不朽。由于時代的發展,農村的新建,門墩不再是必須存在與門前的附設物。其作為民間文化引產得到了眾多的有識之士和專家學者的關注。有些門墩與其附屬于建筑群落作為旅游景點和考察基地被完整的保存下來;有些品相較好的則被博物館收藏;有些流傳于市面上的各個古玩市場作為個人愛好被收藏。在考察中發現有特色的餐館門前會擺放門墩,銀行的大門出入口也擺放門墩。門墩的本質作用已經在現代建設中小時,遺存下來的是一種農耕時代文化記載。它作為現代人們生活中的一種裝飾文化,更多的是起著裝飾作用和寄托著人們的希望。